养老服务还缺什么?如何让养老服务做得更加精准细化?如何摸准老人需求,让服务更接地气?北京两会上,养老服务成为委员代表关注的重要话题。
失明老人给5个放大镜
“我奶奶眼睛看不见了,可家里的放大镜就有5个。”在西城团的小组审议会上,赵海代表的话音未落,就引来一阵笑声。养老服务还缺什么?赵海提出,缺乏精准精细,得摸准老人需求,让服务更接地气。
作为西城区法院专职社区巡回法官,赵海也被称为“自行车轮上的法官”,长年在街道和社区指导调解民事纠纷。而每天下班后,赵海还要完成另一项“巡回工作”,就是去探望今年已经102岁的老奶奶,风雨无阻。也因此,赵海对养老问题格外关注,上一届人代会上的第一份提案也是关于养老的。
“我的奶奶是失能老人,不能走动,眼睛也看不见。”赵海说,像奶奶这样的失能老人,可以在社区内获得生活和康复辅助器具。这对老人原本是件好事儿,然而,真正拿到手的辅助器具却令人哭笑不得:两个轮椅、五个放大镜、两把洗澡的椅子,“全是奶奶用不了的东西,可我们最需要的纸尿片倒是一包都没有。”赵海说,奶奶的经历并不是唯一的,有的老人家里,光送来的轮椅就有四五个,都没地方放。
“我建议,做养老服务得更精细些,要能深入基层去做调查研究,摸清楚高龄老人们到底需要什么,别让一项好政策在推行中变了味儿。”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市政协委员、东城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立萍建议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杨立萍说,全市调查数据显示,40%以上的老年人同时患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两种以上疾病,而且受因老致残等风险因素的影响,老年残疾人的医疗、康复、健康管理、生活照料等需求尤为迫切。尽管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但在政策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医养分治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老年人群、残疾人群获取服务不够便捷。社会化养助残的服务空间和资金来源有限,发展速度较慢。养老服务人才总体匮乏。传统的养老、助残机构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服务需求。
杨立萍说,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是解决北京市养老服务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她建议,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为抓手,由政府无偿提供设施并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扶助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不仅有利于“放水养鱼”、壮大社会养老服务商,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也有利于打造老年人“家门口”的为老服务平台,就近满足群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具有获得感。
将养老照料中心与驿站捆绑经营
虽然本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但部分机构运营情况堪忧。政协委员李丽凤认为,如果将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用“以大带小”的方式捆绑运营,将有利于改善养老服务企业盈利状况,激发其获得市场认可并谋求长远发展的意愿。
李丽凤认为,养老服务驿站其实跟原来托老所的形式很像,主要区别是街道乡镇政府为运营单位提供免费的房屋或租金补贴。除了房租负担问题,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难点还有很多,比如经营面积限制、市场准入门槛低、雇员人数少等。这些难点造成的问题是养老服务能力先天不足,且没有长期可持续稳定的业务模式做依托,因此目前很多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情况堪忧,只有少数经营较好的养老服务驿站勉强维持经营。李丽凤建议,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可以“以大带小”的方式进行连锁经营。养老照料中心具备全托照护能力,有自建食堂或厨房,有稳定专业的护理团队,如果养老照料中心和驿站是“以大带小”的方式捆绑运营,那么养老照料中心的医疗资源和专业护理人员就可以垂直应用到驿站,可以大大节约人力成本,改善驿站的经营状况。
该给老年代步车立法
没有安全标准、驾驶规范,马路上横冲直撞的老年代步车成为委员们关注的对象之一。对此,梁红秋委员非常担忧:如果不尽快加以约束,放任肆意滋生,一旦它发展壮大,再想管理很可能会遭遇执法难题。
梁红秋说,她家小区门口就经常停着七八辆老年代步车,占着机动车道,马路上也是随处可见。按照规定,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机动车驾驶人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体检,老年代步车的驾驶人身体状况又如何?梁红秋曾经以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特邀建议人的身份向相关委办局提出过老年代步车的问题,得到的答复是“没有责任归属”。“相关部门回复我说,没有执法依据;开车的大部分是老年人,难管理;生产厂家不在北京;没有质量标准,没法监管等。”梁红秋呼吁尽快确立老年代步车的性质,出台相关准入和监管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明确执法主体和监管细则,对技术、路权、年龄、安全标准等方面作出规范。此外,还应加大违法治理,可参考路面管理配套法律法规,对无牌照、无驾照、违反规定上路的老年代步车依法查扣。(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叶晓彦 张蕾 赵莹莹 贾晓宏)